猪价连续7周回落,市场供需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猪价连续7周回落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供给过剩:
生猪供应量增加:自2024年6月份以来,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长,9月份以后生猪供应量快速增加。
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尽管2023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导致未来10个月的生猪供应持续宽松。
规模化企业扩产: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优化母猪结构和提升生产效率,持续增加出栏量,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
2. 需求增速不及供给:
消费需求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相对减少。
季节性波动:传统消费旺季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减弱,如2025年春节前腌腊需求支撑不足。
3. 市场情绪和恐慌:
养殖端对后市预期不强:养殖户因预期价格进一步下跌,选择提前出栏,导致市场供应增加。
压栏生猪集中出栏:春节前养殖户因惜售压栏,导致节后大猪集中上市,进一步扩大猪肉供应量。
4. 进口猪肉增加:
2023年110月,猪肉累计进口量较高,补充了国内市场供应,增加了市场n
5. 行业规模化延长产能调整周期:
规模化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即使在亏损周期中仍能维持生产,减缓产能去化速度。
6. 饲料成本下降与养殖收益波动:
饲料价格的下降和养殖技术的提高,使得养殖成本降低,从而影响了猪价。
综上所述,猪价连续7周回落的原因主要是供给过剩、需求增速不及供给、市场情绪和恐慌、进口猪肉增加、行业规模化延长产能调整周期以及饲料成本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近是不是发现家里的猪肉价格越来越亲民了?没错,从10月份开始,全国猪肉价格就开启了连续7周的下跌模式,这可真是让人心情大好呢!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探究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看看这波猪肉价格下跌的“秘密”。
猪价连续7周回落,原因何在?

1. 供应增加,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猪肉价格的下跌,首先要归功于供应的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监测,自10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周环比连续下降。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前期猪价上涨,养殖户压栏惜售:去年,猪肉价格一度飙升,让养殖户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于是,很多养殖户选择压栏惜售,期待猪肉价格继续上涨。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开始回落,养殖户们只能无奈地将手中的猪儿们陆续出栏。
二次育肥集中出栏:所谓的二次育肥,就是将小猪养大后,再进行一次育肥,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今年,二次育肥的规模较大,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量增加,进而推动了猪肉价格的下跌。
2. 需求疲软,消费端难以支撑

除了供应增加,需求疲软也是猪肉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有所下降。此外,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受到重创,猪肉消费需求进一步减弱。
3. 政策调控,稳定市场预期
为了稳定猪肉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增加猪肉储备、鼓励养殖户扩大产能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对猪肉价格下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猪价下跌,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 菜篮子价格下降,减轻生活负担
猪肉价格的下跌,直接降低了菜篮子价格,让我们的生活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2. 餐饮业受益,消费信心提升
猪肉价格的下跌,也让餐饮业受益。随着猪肉价格的降低,餐饮业的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餐饮业的复苏。同时,这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3. 养殖户面临压力,行业洗牌加剧
猪肉价格的下跌,对养殖户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一些养殖户可能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这也意味着,猪肉行业将迎来一场洗牌,只有具备竞争力的养殖户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未来猪价走势如何?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内猪肉价格仍将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但随着天气转凉,消费需求逐渐回暖,猪肉价格有望在年底迎来反弹。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预测,具体走势还需关注市场供需变化、政策调控等因素。
猪肉价格连续7周回落,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压力。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猪肉市场中,我们只能保持关注,静观其变。